常识家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昆明过年的习俗:二十三开启过年模式

时间:2023-05-15人气:作者: 未知

昆明过年的习俗:二十三开启过年模式

文章目录:

1、昆明过年的习俗:二十三开启过年模式

2、你不知道的小年习俗 蒙古族腊月二十三祭火节

3、农历二十三出生的人命运如何

4、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燎疳节

5、腊月二十三吃什么食物 小年习俗

6、猜你喜欢:

1、昆明过年的习俗:二十三开启过年模式

每个城市对于过年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没有了小时候那般期盼和兴奋。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感觉到对这“年味”变淡了许多。

对昆明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昆明市民们在过年的时候都有哪些传统的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自动开启过节模式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三十”,从这一天开始,昆明人便自动开启了过节模式。

在这一天,人们要将崭新的灶神画像贴在厨房里的一块木板上,为灶神换上一副新鲜面容。传说,灶神是管理人间烟火的神祗,他会把一家人在一年的所作所为向玉皇大帝禀告,侍奉好了,一家人才会有好日子过。因此,在灶神像前,要供奉上灶糖,也就是用糖封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告状。灶糖种类繁多,有牛皮糖、芝麻糖、鸡骨糖、酥心糖等等,除此以外还要吃炒黄豆,炒黄豆里还要放点谷秆,谷秆算是供奉给灶神的兵马用粮。周家骅说:“吃什锦南糖、供灶神、迎灶神,从这一天开始,就算开始过年了。”回忆至此,周家骅嘴角扬起的微笑,似乎又回到了儿时过年的场景。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所有的人家就要开始打扫除尘。洗涤被子、打扫楼阁、洗地擦窗等一系列工作都要赶在年三十之前完成。并不是说昆明人不过年就不打扫卫生,赶着在剩下来的7天内完成清洁任务,主要是出于对过去一年的整洁与梳理,人们想以一种崭新的状态来迎接新的一年。

年货备得齐,春节过得好

备年货绝对是年前的重头戏,年过得好不好,完全在于年货准备得齐不齐。

昆明人的年货十分丰富,吃的有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糕点糖果,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饵块红糖以及米花团;用的有鞭炮香烛、春联门神等,最特别的是还要大量的青松毛(即松针)。当然,孩子们的新年衣物也是十分重要的。吃年夜饭的这天晚上,要在地上铺一层松毛,一家人就围坐在松毛上吃年夜饭,寓意新的一年清吉平安。况且,青松毛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周家骅说,松针的香味沁人心脾,坐在松毛上吃饭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年俗是,要在房梁上挂一个大大的米花团,上面画上各种花纹,最常见的是写一个“福”字,倒挂起来,如彩灯一样,寓意喜庆。说起米花团的味道,周家骅摇了摇头:“这米花团特别硬,吃的时候很费力,要用刀子将其剁开才能吃。不过,现在几乎见不到了,没有人再吃这种东西了。”

年三十团圆饭,苦菜不上桌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香橼和佛手这两种水果,有拜祭祖宗之意,也有敬佛礼佛、期待结下良缘这样的心愿。拜祭了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

说到年三十的团圆饭,就不得不提“猪八碗”。农村里杀了年猪的往往都会按传统做出琳琅满目的佳肴,有千张肉、炸黄条、煮白肉、宫爆肉、回锅肉、小炒肉、红烧肉等,统称“猪八碗”。虽同为猪肉,但是因为做法不同,因此吃起来也不会生腻。

除了“猪八碗”以外,鱼、长白菜和青蒜都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须有鱼,并且最好是一条完整的鱼,寓意年年有余。长白菜可以和萝卜一起煮,萝卜切成圆片,类似铜钱形状,若是谁吃到萝卜就相当于吃到了铜钱,那是一个好兆头,而长白菜则意味着“长命百岁,常吃常有”。青蒜炒肉则意味着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清算”和整理。但是,这天晚上唯独不吃的就是苦菜。这些菜肴,皆是取其谐音,并非迷信,不过是讨一个好彩头之意。

年终守岁,彻夜不眠

年三十晚上是全家大团圆的好日子,这种团圆比中秋节更加隆重,因此全家人(除了小孩)是不睡觉的,这也叫守岁。守岁其实是“守祟”,传说是因为有一种叫“祟”的怪物专吃小孩子的心肝,大人们为了守护小孩,不得不彻夜不眠。

“从下午五六点到子夜12点,人们就开始不停地放鞭炮,气氛十分欢腾热闹。放鞭炮的习俗也是源自对‘祟’的驱赶,不过鞭炮里的硫磺对驱赶鼠害虫疫也有一定的作用。”周家骅说出了自己对于鞭炮的看法。

另外,在守岁的这一晚,街头会有舞龙耍狮的表演供市民们欣赏。据周家骅回忆,舞龙最多的地方是桃源街和青云街,龙灯队爱在这些人多热闹的地方表演。“当年耍得最好的龙狮队要数‘两广消防队’了,那些大狮头憨态可掬,摇头晃脑地十分招人喜爱,几乎每一家门口他们都要去舞一下。”周家骅说起来还是神采飞扬,仿佛还置身于小时候龙飞狮斗的欢天喜地里。不过,他似乎也有几分遗憾:“不过,因为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免去给龙狮队放鞭炮和发红包,我们只能关起门来,从门缝里偷看表演。等到人家走远了以后,我们才敢开门观望。”旧时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条件,看龙狮大赛几乎是老昆明人最愉快的事情了。

大年初一,不能花钱

大年初一一大早,首件事就是“翻梢”,昆明人在备置年货的时候会挑一根长长的甘蔗,带回家倒置在门后,进行“封门”,待到大年初一一早将其翻梢,取“在新年收入翻梢”的意义,这也是昆明这边最为特别的一个年俗之一。而家里妇女一般会早起蒸米糕,米糕最表层是红糖,吃米糕寓意年年高。而大部分人早起会到圆通山看日出,周家骅说:“过去站在圆通山上一望无垠,能看到天边,很多人都是去迎接新年的第一缕光。”

初一当天会吃得比较节省,老风俗规定那一天不能动火、不能动刀、不串门、不走亲戚、不惹是非、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讳“死”字。而在饮食上,午饭吃糖煮饵块,有的家庭还会放上白酒或者蛋花,意思就是甜甜蜜蜜,几十年过去了,周家骅老人至今依旧保留着这个传统。除了年糕和糖煮饵块,这一天都是吃现成的食物,也就是大年三十剩余的饭菜。另外,初一不能花钱,老的说法是初一花钱,一年都在花钱。总体说来,大年初一给人一种很俭朴的感觉。“初一是一年中最节省的一天。”周家骅说。

大年初二,走亲访友

昆明人从初二开始就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饮食上则吃得更为丰富,主妇们把年前备的年货能用的都拿出来大显身手,有兔子、鹅,甚至海鲜,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炒饵块。炒饵块,也就是“大救驾”,需要有鸡蛋、木耳、韭菜、番茄和火腿等配料。

而这样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七,当然,经济拮据的家庭一般就过3天,而按农村的说法则是要到正月十五年过完才出去干活。

正月十五,吃包心汤圆

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包心汤圆,吃完汤圆这个年过得也就圆满了。过去,昆明最着名的就是四喜汤圆,馅里有花生、豆沙、芝麻等。

另外,赶街灯也是一个传统习俗,在文明街、景星街一带可以看到张灯结彩,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白兔灯,能得到白兔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而在农村,则是请剧团的人到村里唱传统的滇剧花灯、京剧等,那时候的表演有点像现在的“文化三下乡”。

过完正月十五,整个年也就结束了,大家恢复正常生活。

哪些习俗变了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老的习俗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依然得以传承。比如,由于现在居民的房屋结构发生了改变,城里几乎没有带烟囱的厨房,自然也就没有了灶台,所以送灶这一习俗也就没有了。“很多习俗是优良传统,但也有陈规陋习。”周家骅举例,以前说蟑螂是灶神的兵马,打不得,现在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害虫,要把它消灭干净;再比如说大米花团,因为吃的时候很费力,且成本高,干了以后还会自然脱落,越来越多的人也就不买了。另外,地上铺青松毛的习俗除了农村,城里几乎都没有了;而从前的龙狮队,现在城里也很少见到;还有放鞭炮,虽说是表现喜庆吉祥,但存在安全隐患,也被禁止了。

而有些老传统,比如初一不走访,不说不吉利的话,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此外,还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很多家庭走出家门进入餐厅吃年夜饭。周家骅表示,原来的大年三十年夜饭必须是在家里吃的,而且当天所有的餐馆都不营业,但是随着风俗以及思想观念、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年前做过年准备根本不成熟,再加之众口难调,一个家庭由若干个小家庭组成,到外面餐厅吃年夜饭则更加经济。对此,周家骅并不反对,然而,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家里家人一起做年夜饭则更加温馨,饮食也更加干净卫生,而且家庭氛围更加浓厚,但“不管是在哪里吃年饭,它都是不同形式的变现”。

2、你不知道的小年习俗 蒙古族腊月二十三祭火节

明天是2018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国北方地区正是一年一度的小年,而对于蒙古族同胞来说,这一天则是非常重要的祭火节。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这个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火活动。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传统中一年一度的祭火节。蒙古族将火视为神圣、生命、力量和兴旺的象征,火是生活、家庭和民族的保护神。因此,祭火在蒙古族精神及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群众通过举行祭火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火祭禁忌

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便用最隆重的“祭火”仪式祭奠他的诞生。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在腊月二十三火神升天日子,不能往火里洒水,不能用锐器去刺火,不能往火里吐唾沫,不能往火里投蒜和葱皮,不许上灶台,不许脚踩火灶。

祭火礼仪

祭火的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搭建火撑子。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

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哈达,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祭火的准备工作是当日早上便开始。先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羊胸茬整块放进锅里慢慢煮上,待煮熟羊胸茬捞出之后,再在其汤内放入适量的糜米、黄油、红枣、红糖、酸奶等煮成喷香的什锦稠粥。

在熬粥的过程中主人将羊胸茬放入盘内,把肉轻轻剔光,只留完整胸骨架,再用白色公驼或白公羊毛制成的绒线缠好羊胸骨,然后从锅中取上几勺粥,与冷蒿、榆树皮、奶酪、柏叶、三炷香等贡品放在胸骨上,上面覆盖天蓝色的哈达待仪式上用。

祭火过程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祭火完毕,全家人吃“祭火饭”。

祭火饭是特殊的食品,它不但在制作上有别于平日的食物,而且它含有很多“愿望”,因此要把它留到火神回来的除夕之夜,其间的七天,每天取点儿加热之后全家人分享。

腊月二十三,火神上天,除夕晚上才能回到人间,因此草原牧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人间无主的七天”。待到除夕傍晚,人们开火烧饭,迎接火神的到来。迎来火神之后,可以安心地过那欢腾的春节了,因此可以说,祭火节是春节的序曲。

3、农历二十三出生的人命运如何

人生在世,知足常乐,最能心安。有时候,虽然不像巨富之家那样过得挥金如土的日子,但是生活花销足够,家庭和乐敦睦,那何尝不是幸福呢?不应好高骛远,也不需妄自菲薄,拥抱自己的命运,过适合自己的生活。那么,农历二十三出生的人命运如何呢?本期农历生日看命运为你解答。

二十三日,此日生人,心境常换,作事不定,多变多变,易与争斗勤励事业,矫正缺点,衣禄有馀,中年平平未运福到,荣华富贵,平安之命。

二十三日出生之人,个性多变,性格也较不稳定,连带使自身运势受到影响,而有吉凶交互增减的现象出现。

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心志浮动,不但做事定性不足,生活上也居无定所,身心无所依凭的结果,使你容易与人发生争斗,各方面发展也较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中年之时运势仍无起色,此时若能勤勉致力于事业或技艺的发展与钻研,矫正自身的缺点,便能在晚年创造好运道。晚年以后,福运到临,事业及财务收入都能达到顶峰,是属于平安福寿的命格。

4、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燎疳节

农历正月二十三,许多人早已经从过年的欢乐余韵中回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但在我国西北的一些地方,此时却才刚刚迎来春节的结尾,也就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的燎疳节。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这个别具风情的燎疳节。

问: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答:正月二十三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燎疳节。

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民间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这一天表演社火的人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庙里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伙道具交回社火头儿封存,自此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这一天,人们除了割柴火、堆柴火准备“燎疳”之外,还要将除夕时贴上的对联、门神扯下,并用黄纸剪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的纸人悬挂于门楣之下,这种纸人叫做“燎疳娃娃”,夜幕降临,家家门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然后插上“燎疳娃娃”,再把扯下的对联、门神也投入其中,随后再投入香表、鞭炮、盐粒等,点燃柴火,用火将它们连同“燎疳娃娃”一起烧掉。

这时候家家门前都是火焰闪动,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陈厄和晦气,让年在火火红红中过完。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着从火上跳过,以求牲畜兴旺。

最后柴火烧尽,主人请出有经验的老农,由他们用铁锹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的扬起,在半空中洒下,观赏之余,人们根据火星的形状类似于哪种农作物的花,来判断今年种植什么农作物会丰收,例如火星多小而圆的,卜麦子丰收;火星小而不规则的,卜荞麦丰收;火星大而圆的,卜豆子丰收;大而不规则的,卜玉米丰收等等,这带有占卜性质的活动,寄托了农人希冀秋天丰收的愿望。

而灰烬扬起,四处落下的火星,则要由娃娃们一一用脚踩灭,防止引发火灾,当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的,这时“燎疳”才宣告结束,娃娃们也才回家。对大人们而言,燎过疳,也意味着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同时也闲散不得,又要开始繁忙的春耕了。

说到“燎疳”的习俗起源,就要知道“疳”是什么。“疳”即疳疾,是一种多发于小儿的疾病,过去在医疗条件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农人们便把此病神话了,以为有“疳魔”作祟,就有“疳娃娃”之说,疳娃娃类似瘟神一样,娃娃得疳疾都是由其所掌控,人们用纸剪一连串的娃娃,谓之“疳娃娃”,象征病魔,将其燃烧视为“送疳”,从而达到祛除疳疾或者防止娃娃患疳疾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庆阳有“疳娘娘”崇拜,如送子娘娘一样,“疳娘娘”是掌控着人间孩子得不得疳疾的神,这在西北地区“燎疳”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也有人认为烧纸做的“疳娃娃”是对自然神祗的祭奠,“疳娃娃”替孩子去祭奠神灵,烧掉“疳娃娃”就可以使得正常的孩子不得疳疾。

后来“疳娃娃”就泛化为瘟神,主掌一切瘟疫,“疳”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宁夏北部地区把“燎疳”叫“燎臊疳”和陕北把“燎疳”叫“燎百病”就是佐证,而在其后的岁月变迁中,“燎疳”从迷信色彩衍变为一种节日习俗,今天的“燎疳”寄寓着西北人民希望日子红红火火的美好期盼,以及祈望一年更比一年旺、生命旺气冲天和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

5、腊月二十三吃什么食物 小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过小年”,到了小年,各种习俗也越来越多,年味十足!那么大家知道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吃什么食物吗?一起和老黄历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吃饺子、荞面、炒玉米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吃关东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