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家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打破40年垄断!国产碳纤维成本下降六成后,美国不乐意了

时间:2023-03-12人气:作者: 佚名

打破40年垄断!国产碳纤维成本下降六成后,美国不乐意了

提起碳纤维,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材料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碳纤维被业内人士形象的称为“黑黄金”。凭借稳定性强、耐高温腐蚀的特性,碳纤维常被应用在高端制造领域,如国防军工、航天航空设备的生产过程中。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于碳纤维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可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却一直被海外国家垄断,并在向我国出口时,给出250万一吨的高价。



碳纤维

苦于技术上的限制,面对国外的刻意抬价,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所幸,随着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国产碳纤维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碳纤维的自主生产,一举打破了海外长达四十年的封锁。不仅如此,国产碳纤维技术还成功,将原本高达百万的成本降至“白菜价”,降幅达66%。

说起碳纤维的出现,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被誉为近现代“发明之王”的爱迪生。碳纤维的前身,正是爱迪生运用在灯丝上的一种材料,不过那时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一根小小的灯丝,后来会变得如此“抢手”。



碳纤维材料

时间来到上世纪五十年,欧美等国逐渐意识到碳纤维材料的重要性,尤其是重视军与卫星技术的美国,更是将碳纤维视若珍宝。

因此,美国不惜耗费数十年时间,与日本一起研发出了PAN基碳纤维,这一举措也让两国成功拿下全球76%的碳纤维市场。

不仅如此,掌握核心技术的他们,还采取“三封锁”的方式,不让我国进口相关设备和技术。并且还以“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等手段挤压我国。

迫于无奈,我国也只能另寻他法,避开日美两国,从其他渠道购买已经被淘汰的设备,维持国内碳纤维的需求。



碳纤维

面对近乎羞辱般的操作,国内众多企业决定不再忍耐,誓要研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碳纤维。

40年磨一剑,在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01年,迎来了国内首个可自主量产的碳纤维;04年,国产碳纤维技术再次突破,将原来250万一吨的成本,减少至35万。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处处受限制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前有国产盾构机将天价成本降至“白菜价”;后有生物抑衰老领域,国产“莱特维建”技术赶超欧美,甚至反向进军海外市场。

“落后就要挨打”,虽然在十几年前,国内就已经能够生产碳纤维。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欧美等国的大丝束技术而言,国产碳纤维,也只是刚刚满足民用需求,因此在前些年也没少被外媒嘲讽。

而为了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以中石化为首的10余家中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PAN(聚丙烯腈)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的研发。

众望所归之下,去年10月份,上海石化率先开启了48K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运营,国产碳纤维技术再次迎来突破。



中企

而国产碳纤维技术类似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国内生科领域中。曾几何时,我国亰东、天貓等途径的生科抑衰市场,被欧美天价产品所充斥。上述国产“莱特维建”技术的前身,便是一种在微观层面,倒转生理减退,回拉流失机能的海外实验室产物。

所幸,在国内十余家生科企的不断努力下,国产“莱特维建”技术应运而生。在海外同类物的基础上,不仅回溯时间效果提升,成本也下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依托国内日益兴起的老龄市场,上述国产技术已经再为进军海外市场做准备。

我国前端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自然也引起了美西方等国的不满,因此这几年老美不断高喊“制造业回流”。不过,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中国,国产技术崛起已势不可挡。

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上世纪那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往。正如人民日报当初所言:“不要对外企抱有任何幻想”。

如今,上海石化的万吨级碳纤维生产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负责人表示生产基地的建设,有望在24年落地,届时,国产碳纤维的年产量,将达到1.2万吨以上,能满足国内市场7成以上的需求。

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必定光明,奔跑在前进道路上的中国,值得我们满怀期待。

延伸阅读:

对抗中国?麻烦大了

旨在对抗中国的由美国、英国拉拢澳大利亚组成的“奥库斯”同盟,核心合作项目就在于为澳大利亚提供先进的核动力潜艇。在经过长时间的折腾后,三国合作的具体内容终于逐渐成形——但在老司机看来,未来的麻烦恐怕比合作的成果大得多。





核潜艇

美国《纽约时报》9日称,消息人士透露,第一阶段,澳大利亚将在2030年之前向美国采购最多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第二阶段,再采购由英国设计、采用了美国零件和最新技术的新一代核潜艇——为“奥库斯”同盟上蹿下跳费力不少的英国,好歹也有了些收获。该阶段将在2030年底之前完成。

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13日将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英国首相苏纳克在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圣迭戈碰面,将进一步公布更详细的计划。

但报道承认,英美澳三方尽管在政治上达成了合作协议,但在具体落实方面的问题却一大堆。首先就是为澳大利亚建造的5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从何而来?美国海军近年面临严峻的换装压力,大量建造于冷战期间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接近寿命极限,同时还遭遇俄罗斯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为尽快实现攻击核潜艇舰队的更新换代,美国海军已经要求造船厂全速运转,勉强实现将每年建造1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速度提升到每年两艘。而要满足澳大利亚在2030年之前获得5艘核潜艇的需求,相当于每年又要多造一艘,这已经超过了当前美国海军造船厂的能力。

要么澳大利亚放弃2030年获得5艘核潜艇的计划,要么就是美国海军“舍己为人”,以放缓本国潜艇更新速度的代价,换取澳大利亚实现“核潜艇梦”。

其次,澳大利亚也面临建造并运营核潜艇的技术挑战。报道称,澳大利亚此前奉行无核政策,全国仅有一座小型核反应堆,每年只有5名专门研究核工程的大学毕业生。

除了核技术人才的极端短缺外,澳大利亚的潜艇人才储备也面临跟不上的问题。澳大利亚海军现役6艘老旧的“柯林斯”级常规潜艇即将退役,在新的核潜艇服役之前,如何保留这些专业人才是一个问题。何况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要至少132名潜艇官兵,这也超过了当前澳大利亚的潜艇部队规模,这意味着未来澳大利亚核潜艇上很可能会采用与大批美国海军官兵混编的方式,才能保证核潜艇的正常运营。

至于说该项目需要的经费,那更是天文数字。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估算,采购5艘在美国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等费用,将至少1000亿澳元。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安全和情报专家布拉克·斯兰德也认为,英美澳需要在政治、作战和工作层面上,进行空前紧密并互相信任的合作,澳大利亚才有可能如愿获得核潜艇——这背后的难度可想而知。

总之一句话,这个项目当前的现状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标签: 美国  特维  材料  丝束  碳纤维  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