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家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环时深度】台军无人机部队“亮家底”遭嘲讽

时间:2023-02-09人气:作者: 佚名

【环时深度】台军无人机部队“亮家底”遭嘲讽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山】俄乌冲突的经验以及来自美国的怂恿,让台军近来想方设法大力推进无人机部队的发展。台湾“国防部”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罕见地介绍了台军当前装备和研制中的无人机全家族型号,还宣称要采购多达3000架“军用商规”无人机。但鉴于台湾薄弱的无人机技术基础,就连岛内媒体也并不认可台军这些看似宏大的无人机项目。

最新“腾云”还不如大陆快递货运无人机

台湾《联合报》8日称,台湾“国防部”在新闻记者会上介绍了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的无人机项目。“中科院”航空研究所所长齐立平表示,在借鉴俄乌冲突无人机的应用经验以及发展所谓“无人机不对称战力”的推动下,台军加速推动多型无人机研发,并透过“军民合作”以快速建立台军的无人机新战力。

“中科院”透露,台军当前已经列装了“红雀2”微型无人机、“锐鸢1”型中型无人机、“陆军战术近程无人机”和“剑翔”反辐射攻击无人机四种型号,同时公布研发中的“腾云”大型无人机、“锐鸢2”型无人机、“红雀3”型无人机与巡飞弹;此外台军还明确列出需要3000架“军用商规”无人机,包括舰载监侦无人机、陆用监侦无人机、目获型无人机、监侦型无人机与微型无人机等,它们在8月前完成原型机设计,台军验收后将进行批量采购。


台军无人机 资料图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号称台湾当前性能最先进、续航能力最强的“腾云”大型无人机。台“中科院”透露,该无人机正进行作战测评,即将量产,至于未来的量产数量则被“列入机密”。

据介绍,“腾云”无人机于2015年在台北航天展首次亮相,主要设计指标为机身长8米,翼展约18米,配备涡桨发动机,滞空飞行时间24小时以上。台军首批建造了两架“腾云”无人机,它号称具备昼夜空中影像监视侦察、电子参数侦搜、电子干扰、气象观测及通信中继等功能,但有岛内媒体披露台军对其性能并不满意。2021年9月,一架“腾云”无人机在台东训练时因制导系统故障而坠毁,更加深了台军的疑虑。此后台“中科院”不再出动该无人机升空测试,而是启动了新一代“腾云”无人机的研制。据称,该机换装了推力更强的发动机,载荷能力、分辨率及滞空时间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机体还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台军官员说,新一代“腾云”无人机使用的发动机与台湾向美国求购的MQ-9B“死神”无人机是同一型号,可以滞空24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还可改装成武装型号,视需求挂载机炮、导弹等武器。它的外形也与“死神”无人机非常相似,属于中高空、长航时、多载荷的大型全复材无人机,具备自主起降、多机操控、联网导控和实时影像传输功能,可日夜间执行情搜监侦任务。


台军无人机 资料图

岛内媒体介绍称,俄乌冲突爆发后,台军方加快了新型“腾云”无人机的测试。去年5月中旬,该机首度出海测试,飞行时间为3小时,随后开始测试5小时、7小时及夜间飞行训练。去年6月,该机完成连续飞行10小时测试,且尝试绕行台湾“防空识别区”一圈,“证实它已具备中远程监侦能力,航程将可涵盖台湾周边海域”。按照台军设想,未来该机将和4架美制MQ-9B“死神”无人机组成高低搭配,拥有长时间执行台湾周边海域监侦的能力。

但岛内专家承认,台军在无人机领域技术储备薄弱,不但大部分核心设备需要进口,而且整合能力也远远落后。有媒体嘲讽称,台军“腾云”无人机的性能指标还比不上大陆顺丰快递使用的货运无人机。2017年顺丰快递宣布引进“双尾蝎”大型无人机承担空中运输任务,该机翼展20米,机身长10米,起飞重量约3吨,载重1.2吨,巡航时间35小时,航程可达3000公里,主要性能皆超过“腾云”无人机。

台军量产无人机坠毁事故不断

除了“腾云”无人机在研制中发生坠毁事故外,台军现役的其他无人机更是故障频发,多次发生坠毁事故。

以台军现役的“锐鸢1”型无人机为例,该机是“中科院”设计生产的中型无人机,机体采用复合材料与模块化设计,可分解后装入运输箱便于机动部署;除使用传统的跑道起降外,它也能在舰艇上利用弹射器与拦截网进行发射与回收;它具备快速部署与长时间滞空侦察能力。目前“中科院”正在研制的“锐鸢2”是它的升级型号,从单纯的侦察型无人机升级为可携带火箭弹发射器等攻击装备。按照台军的说法,它比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出色的土耳其制“旗手”TB-2无人机更先进。

但“锐鸢”系列无人机频繁的坠毁历史让人很难相信台军的自我吹嘘。据称,“锐鸢1”型无人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秘密研制,直到2008年因为原型机坠毁于台东太麻里才首次为外界所知。2010年台湾陆军以“锐鸢项目”为名,采购8套共32架该型无人机。随后因为接收的第一批4架全部坠毁,迟至2013年才正式服役。由于“锐鸢1”无人机价格不菲、使用不便、事故频发,被台陆军嫌弃,于2017年9月全部转给了台海军,从台陆军“战术侦察大队”转隶台海军“战术侦搜大队”。据统计,自服役以来,至少11架“锐鸢1”无人机因不同原因坠毁。


台军无人机坠毁事故不断 资料图

台军装备的另一种“红雀2”微型无人机同样事故不断。该机是“中科院”参考美军RQ-11“渡鸦”式无人侦察机发展的单兵手持式迷你无人机。此后台海军陆战队采购了其改进型号“红雀2”,它的重量为5.5公斤,可以手持投掷或弹射起飞,配备有飞控计算机、导航仪、数据链、光电摄影机,并可加载CCD摄影机、夜视镜,可监控8公里范围;满电状态下可飞行1小时,最高飞行时速63公里。台湾海军陆战队总共装备了30架“红雀2”无人机,结果仅2017年就有3架坠毁。台军反馈称该机的故障率相当高,而且只能在300米以下高度才能侦察拍照,非常容易遭到对手反制,因此实际使用率很低。

台湾“海巡署”原计划采购一批“红雀2”无人机,但测试发现其续航力不足,巡航距离仅及于舰船上人员目视范围内,也无法在稍微恶劣的天气起飞,回收时更必须另派小艇,作业困难,最终因“性能不符合要求”而放弃采购计划。即便“红雀”无人机不靠谱,但“中科院”近年仍宣布在其基础上研发人工智慧控制的“火红雀”自杀无人机,它号称“能在战场环境中辨识敌方目标加以打击”。

除了这两种型号外,台军的“陆军战术近程无人机”和“剑翔”反辐射攻击无人机才刚开始量产,装备数量很少。

对于台军装备的这些量产无人机的故障百出,岛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与台湾的无人机技术基础薄弱有关。台湾“淡江战略所”兼任助理教授揭仲表示,台湾自产的无人机理应不存在设备维护不足的问题,“如今坠毁事故不断,可能真的代表无人机的部分零组件,可靠性是不足的”。还有岛内专家认为,“台军无人机部队目前的状况大概只能用‘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来形容,就像‘中科院’的无人机技术,明显已经落后大陆许多。台湾只有无人机应用产业,却没有技术基底,远远无法结合现在的作战运用实况”。

台军内部调查还显示,无人机坠毁事故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无人机专业性强,台军存在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以及保养不当等问题。特别是“无人机系统价格昂贵,因此台军人员面临无人机或设备损坏时,赔偿压力过大的问题,导致没有人员愿意留下长期服役。

台民间无人机产业基础薄弱

为解决台军无人机战力不足,台军还对台湾民用无人机企业的“军民合作”寄予厚望。台军宣称,俄乌冲突中,大量消费级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台军计划采购3000架“军用商规”无人机,相关原型机计划7月30日交货,改进或性能提升必须在今年8-9月完成,“验收合格后将于明年量产,并编列军事投资预算采购”。

台湾《联合报》8日评论称,台当局“看好”台湾民用无人机水平,认为“军用商规”无人机构造简易,生产没有问题,必然可为台军使用。但“可能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报道提到,去年大陆民用无人机一度“频繁骚扰外岛防区”,台湾民间厂商认为防御无人机技术不难,因此主动要求承担研制任务。但台军在小金门进行的实际测试中,各家民间厂商搬来自行研发的各种装备,结果无一家系统能通过测试。“有厂商认为是金门当地海岸地形崎岖,要求择地再次检测,结果在宜兰大福兵器试验场的测试结果仍然相同”。据称,台湾民间公司研制的无人机预警系统,对于从海面30米高度接近的小型无人机,因海上杂波影响,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一直到将威胁目标飞行高度提高到70米,才有部分厂商系统能够发现目标。

有分析人士认为,台湾电子产业发达,在批量建造无人机方面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岛内无人机产业的相关技术积累薄弱,整体水平尚有很大不足。去年岛内一度传出“800架台湾无人机在乌克兰参战”的消息后,就有分析人士注意到,传闻提到的台湾民用无人机在主要性能上明显落后于世界主流水平。

台媒还提到,尽管“中科院”生产的军用无人机性能“长年来不尽如人意”,但从软件系统到硬件,都是自行架构研发,厂商也做过“背景审视”,排除“红色供应链”;而台湾民用无人机企业要节省经费,大多使用国际通用的开源软件,其中不乏由大陆开发的软件,这算不算“红色供应链”?要如何排除?报道称,“在军用商规原型机尚未面世前,现在就计划好提交预算相关事宜,仿佛改进后必定就能确定编列量产,令不少台军人士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