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家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美国这一30年来最大危机,惊动了国会“四巨头” | 京酿馆

时间:2022-12-01人气:作者: 未知

美国这一30年来最大危机,惊动了国会“四巨头” | 京酿馆


就算国会立法阻止了这次铁路工人大罢工,也挡不住其他行业罢工。


▲美国总统拜登资料图。图/新华社

文 |徐立凡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再次敦促国会迅速通过立法,以防止全美货运铁路工人举行3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

在一份声明中,拜登警告称,目前明确的一点是,铁路停运将摧毁美国的经济,没有货运铁路,美国的许多行业都将关闭。

拜登这份声明的背景是:当地时间11月21日,美国最大的铁路工会SMART-TD否决了资方提出的一项关于提高工人待遇的临时合同协议,导致美国铁路大罢工爆发的危机再起。

在12月8日之前,如果工会和铁路公司不能重新谈判并达成一份新的协议,美国铁路工人将从12月9日开始发动大罢工——这将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大规模的铁路工人大罢工。


▲ 美国白宫资料图。图/新华社

讨价还价已到了最后时间

在9月中旬的京酿馆中,我们就曾说过,美国这场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起因是2020年1月美国铁路工会与资方启动的一次谈判。12个美国铁路工会要求签署新的劳工协议,以提高劳工待遇,他们代表了12万名美国铁路工人。

这场谈判进行了近两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参与了调解,当时10个工会同意了新协议,但两个工会仍然拒绝。当地时间9月15日,拜登亲自下场参与了斡旋,邀请工会领袖们到了白宫,最后各方达成了临时性协议。

这份临时协议内容,包括2020年到2024年5年间,铁路员工薪资将增长24%以及每年支付1000美元补贴,2024年将平均工资提高至11万美元,但没有对铁路工人关注的带薪病假问题作出安排。

达成临时协议后,拜登随即在玫瑰园发表了演讲,称这个协议“为美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拜登高兴得太早了。这份临时协议遭到了4个工会的否决,而拜登斡旋前的上一份协议,只有两个工会否决。

此后,美国铁路公司、工会和政府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讨价还价,而12月9日,成了大罢工的又一个时间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轮讨价还价的最后时间。

这一次,三方都有点儿失去了耐心,要阻止罢工只剩下了最后一招——由国会立法阻止罢工。所以,国会出面了。


▲ 美国铁路资料图。图/新华社

拜登紧急召集国会“四巨头”

当地时间11月28日,拜登紧急召集美国国会的“四巨头”到白宫磋商如何阻止罢工的事宜。

即将在明年1月卸任的现任民主党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即将上任的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悉数出席。

不久前在中期选举时还相互厮杀的国会两党领导人,在如何对待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问题上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佩洛西表示,众议院将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讨论相关法案,推动工会与铁路公司接受9月份达成的临时协议。舒默也说,麦康奈尔也赞成尽快通过法案。

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行动阻止罢工是有历史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自1926年通过《铁路劳工法》以来,美国国会至少进行了18次干预以防止罢工。

不过,美国国会能否真的在12月9日前通过立法,迫使铁路工会接受9月份达成的临时协议,还有一定的变数。福克斯新闻报道说,对于拜登推动国会立法禁止罢工,铁路工会极为愤怒,称拜登和大资本家站到了一起。

此前,拜登曾表示他是历史上最支持工会的总统。而共和党这边,虽然口头上支持避免罢工,但未必没有人想看拜登和民主党的笑话。


▲人们走过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图/新华社

麻烦不止铁路工人大罢工

对于此次铁路工人大罢工危机,拜登有一点说对了:如果罢工发生将重创美国经济。现在,美国各行业都在算罢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美国铁路协会警告说,一旦罢工发生,每天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20亿美元。而其他行业比美国铁路工会更不乐观。

美国化学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显示,铁路停运将加剧通货膨胀,使多个行业失去70万个工作岗位,并从经济中削减1600亿美元,可能使经济陷入衰退。仅美国化学品制造商每周就运送3.3万辆铁路货车,价值达28亿美元。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灾难,当地时间11月28日,美国超过400个团体呼吁国会出面进行干预。有商业团体甚至警告称,国会干预行动可能为时已晚,铁路运营商或许最早在本周晚些时候就会开始削减货运量,规避风险。

但是,就算国会立法阻止了这次铁路工人大罢工,在美国高通胀尚未结束的背景下,也挡不住其他行业的罢工。11月17日,全美112家星巴克的员工罢工,要求资方提高工资福利。而加州大学系统10所校区的4.8万名员工罢工已经超过了两周,这可能是美国学术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

或许,能够真正阻止美国当下这股罢工潮的,只有圣诞假期了。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