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家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百科

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解读

时间:2022-09-23人气:作者: 佚名

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解读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了《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课时安排、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对我市中小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Q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吗?

  不是,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当时就已经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长期以来,成都市中小学校因校制宜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了一批特色校本课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基地校,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军训、公益服务、职业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开足开齐,进一步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经过深入调研,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成都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成都市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劳动育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

  Q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什么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Q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各学段具体目标。

  Q4: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有哪些?

  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现代企业考察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拥军优属、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法治宣传、勤工俭学等。它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各学校要积极与社区、社会单位合作,共同制定社会服务活动方案。

  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生产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Q5: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指导者: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或活动主题,并在制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不能包办代替。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训练,如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等)、使用视听媒体、开展问卷调查等,学会整理资料等技能,指导学生建立过程档案。

  组织者: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活动积极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问题与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调整计划,主动参与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实践创设必要条件,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Q6: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怎么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1-2年级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3-9年级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

  高中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共8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6个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完成,每学年一个课题;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2个学分。

  延伸阅读: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信息技术)、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